← 返回首頁

穩定幣:一種錨定真實資產的數字貨幣

穩定幣:一種錨定真實資產的數字貨幣

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錨定真實資產的數字貨幣,是旨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其價值通常與某種法定貨幣、商品或其他資產挂钩。也就是說,它們價格幾乎不變,像數字世界裏的「電子現金」。2014年7月,加密貨幣交易平臺 Bitfinex 組建的泰達(Tether)公司發行了以一:一比率錨定美元的泰達幣(USDT)。泰達幣最初是為無法直接使用美元進行數字貨幣交易的人群設計的。2015年,穩定幣在 Bitfinex 加密貨幣交易所上交易。截至2017年10月,全球穩定幣市值不到20億美元。2018年,Circle 與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合作推出了USDC。截至2020年,穩定幣的總市值200億美元。2022年4月,穩定幣供應量達到了1870億美元,當時熊市剛剛開始。截至2023年5月,穩定幣總市值約 1318 億美元,占加密數字貨幣市場份額約 11.84%。截至2024年,穩定幣的總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3月,中國香港金管局宣布推出穩定幣發行人「沙盒」。2025年5月21日,中國香港通過了《穩定幣條例草案》。從全球來看,穩定幣作為連接傳統金融和加密生態的核心组件,其戰略地位和市場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球穩定幣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穩定幣是一種較為純粹的支付手段,其價值綁定了法幣,没有利息,自身增值屬性弱,相當于人們手中的紙鈔,祇是以數字形態存在。穩定幣的支付技術是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因此在支付環節,穩定幣是去中心化的,交易不需經中央銀行清算。 產生背景 在數字貨幣市場中,最早是可以直接用法幣買賣數字貨幣的,但由于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獨特性(全球化、匿名化等)對各國的金融體系、對各類犯罪的掌控(如洗錢等)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各國紛紛出臺了監管政策,對數字貨幣中心化交易所的銀行賬戶進行了封鎖。這種情況下,導致部分交易者無法直接使用法幣交易,於是出現了穩定幣。穩定幣的亮點是,它的價值與法幣挂钩,例如泰達幣(USDT)與美元1:1挂钩。 發行原理與機制 穩定幣的發行原理主要有三種方式:法定貨幣錨定、加密資產錨定和算法錨定。 法定貨幣抵押發行: 這是最為常見的發行方式,發行方將法定貨幣(如美元、歐元等)存入銀行,并以此為抵押發行等值的穩定幣。USDT、USDC、BUSD等主流穩定幣均采用此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穩定性高,但需要中心化的機構負責儲備資產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中心化風險。 虛擬貨幣抵押發行: 發行方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將其他虛擬貨幣(如以太坊)作為抵押品,發行穩定幣。DAI是此類穩定幣的代表。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去中心化,但由于抵押品價格波動較大,需要超額抵押以維持幣值穩定,存在一定的清算風險。 無抵押發行(算法穩定幣): 這類穩定幣不依賴任何資產抵押,而是通過智能合約設定的算法,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動調節供應量,以維持價格穩定。Basis曾是此類穩定幣的代表性項目,但由于監管壓力,于2018年宣布停止。算法穩定幣的優點是完全去中心化,但其穩定性完全依賴于算法的設計,在極端市場情况下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 產業鏈與代表貨幣 中國香港穩定幣產業鏈上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包括穩定幣的發行、儲備銀行和交易所平臺。 泰達幣(USDT): 全球出現最早的穩定幣,由泰達(Tether)公司發行,以1:1的美元存款抵押實現錨定。 TUSD: 市場上最早的一批穩定幣之一,是第一個由受監管運營商運營的美元穩定幣。 監管動向 自2019年,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對穩定幣的監管才逐漸重視。美國、新加坡、歐盟和中國香港等都已推出或正在製定相關的監管框架,旨在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並維護金融穩定。香港的《穩定幣條例》使其成為全球首批具有此類規定的司法轄區之一。 誤區 穩定幣不是發行貨幣: 穩定幣的發行是將市場上已經存在的美元(或等值資產)轉為鏈上的代幣形式,是「存量交易」而非「增量創造」,不具備信用派生效應。 穩定幣不能化債: 穩定幣本身不生息,政府債務利息依舊照常支付給持債方。財政部的利息支出數額並未减少,因此沒有實現實質性化減債務的目的。 社會評價 由于其具有點對點支付、支付效率高而成本低、幣值相對穩定且與加密資產行業聯系緊密等特點,穩定幣在跨境支付和外匯儲蓄等常規金融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穩定幣條例》正式成為法例,將對穩定幣相關產業鏈公司帶來更多的投資者關注和未來業務發展機遇。